最新健康資訊

更年不適你要知

更年期是女性生命中的一個重要且自然的過渡階段,通常發生在45至55歲之間,此階段標誌著卵巢功能逐漸減退,生育能力結束,體內雌激素及黃體酮水平明顯下降,身心因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。每位女性的更年期體驗都不一樣,症狀可能持續數年,對生活質素造成影響。

 

更年不適的症狀

在生理方面,更年期最常見的症狀包括月經不規則,其流量和周期可能與以往的規律不符,並最終完全停止。潮熱和夜間出汗是許多女性所經歷的不適,通常表現為臉部、頸部及胸部突然發熱,伴隨皮膚泛紅、流汗、心悸及短暫的不適感。此外,陰道乾澀、性交疼痛及尿失禁是更年期可能帶來的泌尿生殖問題,對女性的生活質量產生影響。同時,睡眠困難或失眠也很常見,這會導致疲憊並進一步影響日常生活。

 

在心理層面,由於荷爾蒙的波動會對情緒穩定造成影響,女性可能感到情緒低落、焦慮、煩躁甚至抑鬱。這些變化不僅影響心理健康,也可能對社交及家庭關係造成壓力。除了即時的不適,更年期亦與長遠健康風險相關。隨著雌激素減少,女性原本在心血管疾病上的「保護效應」會減弱,患上高血壓、高膽固醇或心臟病的機會增加。同時,骨質流失速度加快,骨質疏鬆症及骨折風險亦大大提升,因此預防與管理措施不可忽視。

 

更年不適的處理方法

更年期雖不可避免,但通過適當的自我管理和藥物治療方案,可以幫助女性減輕不適並提升生活質量。例如,維他命E可能幫助減少潮熱的頻率,而針對陰道乾澀,使用陰道滋潤液可以即時提供潤滑,緩解不適。此外,植物性荷爾蒙(如大豆異黃酮)或局部使用的雌激素療法也被證實能改善陰道組織健康,增強潤滑效果並減少性交疼痛。然而,所有荷爾蒙相關的治療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,以確保安全和有效。

 

骨質疏鬆是一個更年期期間需要重點關注的健康問題。女性可以通過攝取足量的鈣和維生素D來維持骨骼健康,建議多攝取富含鈣的食物如奶製品、豆腐、綠葉蔬菜以及含豐富維生素D的魚類。同時,規律的運動也至關重要,尤其是負重運動,如步行、瑜伽及輕量訓練,不僅能增強骨骼強度,也能降低骨折風險。在某些情況下,醫生可能會建議使用抗骨質疏鬆的藥物,如雙膦酸鹽(Bisphosphonates),這些藥物在減少骨質流失方面效果顯著。

 

在心血管健康方面,建議女性採用健康的生活方式,包括均衡飲食、戒煙、保持適當體重及進行規律運動。此外,定期檢查血壓、膽固醇及血糖水平是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。

 

無論如何,保持健康與快樂的心態是面對更年期不適時的最佳策略。女性可以通過積極的自我管理、結合專業的醫療建議,有效地減輕更年期帶來的挑戰,從容地迎接這一生命的自然過渡。

 

*注意:以上提及的部分藥物需醫生處方,某些保健品則可在藥劑師建議下選用。建議向社區藥劑師或醫療專業人員諮詢,尋找最適合的治療和生活建議。

 

(以上内容由合作夥伴藥健同心聖雅各福群會社區藥房提供)

東區居民如想約見鄰近社區藥劑師,可以到訪以下社區藥房:

藥健同心聖雅各福群會社區藥房

地點︰北角英皇道383號9樓 (北角港鐵站B1出口)

查詢︰21168836

WhatsApp:59816947

https://wa.me/85259816947

 

參考資料:

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. https://www.who.int/news-room/fact-sheets/detail/menopause/#:~:text=Symptoms%20associated%20with%20menopause%20include%3A%201%20hot%20flushes,and%205%20changes%20in%20mood%2C%20depression%20and%20anxiety. Accessed on 28 April 2025

Australasian Menopause Society. https://www.menopause.org.au/health-info/fact-sheets#:~:text=Menopause%20what%20are%20the%20symptoms%3F%201%20Every%20woman,women%20have%20symptoms%20for%205%20to%2010%20years. Accessed on 28 April 2025.

Read More »

練習感恩

你對上一次說「多謝」是甚麼時候呢?你又記得你是為了甚麼事情或和誰人表達謝意嗎?

香港作為「投訴之都」,相對於表達感恩,大家可能對投訴更加熟悉及了解。但有研究指出,每週五天並持續六週或以上,每天15分鐘地練習「感恩」(gratitude),有助於提升心理健康。而我們常說「身心靈」就是生理及心理健康互相影響,練習感恩帶來心理健康的益處,也對生理健康帶來正面影響。

以下為一些練習感恩或多表達謝意的益處:

減少焦慮情緒
焦慮常伴隨著擔憂與負面思維——通常是對過去發生的事或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感到不安。
練習感恩可以作為應對焦慮情緒的工具。定期練習感恩有助於打破長期負面思維,讓自己回到當下。如果發現自己陷入對過去或未來的負面想法,不妨找出此刻值得感恩的事物。這能打斷負面思想,將自己帶回當下。

促進心臟健康
練習感恩改善抑鬱症狀、睡眠、飲食與運動習慣,都能降低心臟病風險。多項研究顯示,感恩的心態對與心臟病風險相關的生理指標有正面影響。懷有感恩之心,能透過放慢並調節呼吸與心跳同步,從而幫助心臟健康。

舒緩壓力
當你心懷感恩時,便會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——這個神經系統幫助身體休息與消化。練習感恩有助於降低血壓、心率與調節呼吸,使我們身心放鬆。

 

雖然我們可能沒有這個留意好的方面又或感恩的習慣,但我們腦袋就像身體的肌肉是可以訓練的。只要我們願意練習感恩之心和留意一些細微又美好的事情,循序漸進自然變成習慣。現在我們都知道懷有感恩對身心健康都有好處,

以下有一些我們可以日常練習感恩的方法:

感恩日記:每天花點時間,可在睡眠前,回顧並在自己準備的感恩日記寫下當天發生的好事,可以具體寫下你為了甚麼而感恩。

轉換思維:我們的腦袋比較慣常有負面的思想。當有這些思想出現,嘗試先退一步,將注意力轉向這個情境中正面的一面。

表達謝意:可以寫一則簡短的訊息或親自告訴某人你為了甚麼感謝他們。另外亦很值得對自己感恩,欣賞自己多一點。例如你可以好好多謝自己花了時間閱讀了此篇文章,了解更多如何改善身心健康。

 

 

參考資料

Bohlmeijer, E. T., Kraiss, J. T., Watkins, P., & Schotanus-Dijkstra, M. (2020). Promoting gratitude as a resource for sustainable mental health: Results of a 3-Arm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up to 6 months follow-up.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, 22(3), 1011–1032.

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10902-020-00261-5

 

Health benefits of gratitude. (2023, March 22). UCLA Health.

https://www.uclahealth.org/news/article/health-benefits-gratitude

 

Read More »

抗菌素耐藥性?

抗菌素?抗生素?

抗菌素是指可殺滅或抑制致病原的藥物,當中包括抗生素。
抗生素除了會殺滅致病原,同時還會殺死身體內正常的細菌。
然而,抗生素並非治療病毒感染的藥物。

 

甚麼是抗菌素耐藥性?

抗菌素耐藥性是指:細菌、病毒、真菌和寄生蟲這些微生物可以抵抗原本有效的藥物。在許多抗菌素中,對治療細菌感染的抗生素所呈現的耐藥性問題更為嚴重;若不當及過度使用抗生素會使耐藥性加劇。而多重抗藥性微生物是指對多類常用的抗菌素均有抗藥性,導致難以治療所患上的感染或延長患病時間和增加死亡風險。

 

多重抗藥性微生物的例子

耐甲氧西林金黃葡萄球菌(稱為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)/ 萬古霉素中介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/ 耐萬古霉素金黃葡萄球菌 Methicillin-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(MRSA) / Vancomycin-Intermediate /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(VISA / VRSA)
耐萬古霉素腸球菌 Vancomycin-Resistant Enterococcus (VRE)
產碳青霉烯酶腸道桿菌 Carbapenemase-Producing Enterobacteriaceae (CPE)
耐碳青霉烯鮑氏不動桿菌/ 耐多藥鮑氏不動桿菌 Carbapenem-Resistant Acinetobacter (CRA) / Multi-Drug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(MDRA)
耐多藥綠膿假單胞菌 Multi-Drug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(MRPA)
耳念珠菌 Candida auris。

 

對付抗菌素耐藥性

遵照醫生的建議及醫囑定時服用抗生素
切勿自行停用抗生素
切勿與他人共用剩餘的抗生素
切勿在沒有醫生處方下自行購買抗生素

日常生活

時常保持手部衞生,特別在進食前、服藥前和如廁後應要清潔雙手
保持咳嗽禮儀,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遮住口鼻;當有呼吸道感染徵狀時,應戴上口罩
按時接種季節性疫苗
必須徹底煮熟食物和煮沸食水
所有傷口應要消毒及覆蓋,避免細菌感染

 

 

Reference:

 

CHP: https://www.chp.gov.hk/tc/features/47850.html

 

WHO: https://www.who.int/news-room/fact-sheets/detail/antimicrobial-resistance

 

Read More »

如何實踐健康生活模式

實踐健康生活模式需要一些具體的步驟和持之以恆的努力。以下是一些實用的建議,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健康的生活方式:

### 1. 制定飲食計劃
– *選擇新鮮食材*:多吃水果、蔬菜和全穀類食品,減少加工食品的攝入。
– *控制份量*:學會適量進食,避免過量攝取高熱量食物。
– *水分攝取*:每天喝足夠的水,人一天要喝多少水也可用 體重
x 30~35cc來計算,如體重60公斤的成人,每天可攝取約1800~2100cc的水 (60×30~35cc)。
上述方法可同時考慮年紀、飲食、作息、環境、季節等因素來增減份量,因此人一天要喝多少水並沒有固定、統一的值。建議1小時內不喝超過1000cc,而且要一口一口慢慢的喝,每次約以200cc為主,讓水份能適當地被身體吸收。
避免含糖飲料,幫助維持良好的消化功能,促進每日排便。

### 2. 建立運動習慣
– *設定可行目標*: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,分散在幾天中進行。
– *選擇喜愛的運動*:找到你喜歡的運動方式,如游泳、跑步或健身,這樣更容易堅持下去。
– *日常活動*:利用步行或騎自行車代替開車,增加日常活動量。

### 3. 睡眠管理
– *保持固定作息*:每天同一時間上床睡覺和起床,幫助調整生物鐘。
– *創造良好睡眠環境*:保持臥室安靜、陰暗和舒適,避免睡前使用電子產品。

### 4. 壓力管理
– *練習放鬆技巧*:每天抽出一些時間進行冥想、深呼吸或瑜伽,幫助減少壓力。
– *規劃時間*:合理安排工作和休閒時間,避免過度勞累。

### 5. 社交互動
– *參加社交活動*:主動參加社區活動或興趣小組,增強社交連結。
– *與家人朋友聯繫*:定期和親友見面或通話,保持良好的社交支持系統。

### 6. 定期體檢
– *健康檢查*:每年進行身體檢查,及早發現健康問題。
– *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*:根據醫生的建議,制定合適的健康管理計劃。

### 7. 維持每日大便
– *增加纖維攝取*: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,如全穀類、豆類、水果和蔬菜,以促進腸道蠕動。
– *聆聽身體信號*:當感到有便意時,應及時上廁所,避免憋便。

###8注意生活習慣
* 避免過度依賴瀉藥:長期使用瀉藥
會影響腸道的正常功能,盡量通過飲食和生活方式調整來改善排便。

Read More »

關節退化預防與治理

不少50歲以上的香港人面對關節退化的問題。關節退化的主要成因是軟骨在骨骼間的磨損。當軟骨受損後,會自我修復並可能增生小骨,即所謂的骨刺。這些骨刺會在關節間形成,並引發慢性骨關節炎。

關節退化初期通常無明顯病徵,但隨著病情發展,關節可能會出現腫脹僵硬和疼痛,並因此影響日常生活的能力。膝關節是最常受影響的部位,有些重複性的動作會加速關節退化,如經常搬重物、上下樓梯等。其他風險因素包括過重或肥胖、以及過往的關節受傷。

在藥物治療方面,通常有口服和外用止痛藥。口服止痛藥如撲熱適痛(Paracetamol),藥效較為溫和,但成人每日劑量不應超過4克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(如布洛芬 Ibuprofen)有助減輕疼痛及炎症,但可能引發胃痛、胃出血及腹瀉等副作用。服用布洛芬時應與食物一起服用,並注意如出現黑色大便等出血症狀,應立即就醫。

外用藥物如雙氯芬酸(Diclofenac)則是常見的消炎止痛藥膏,相較於口服藥物,外用藥物的副作用較少。

在某些情況下,醫生可能會建議在關節內注射透明質酸,以短期緩解症狀。若病情嚴重,可能需要考慮手術治療。

市場上亦有一些含有葡萄糖胺和膠原蛋白的保健品,這些產品或有助減輕關節炎引起的疼痛,但效果因人而異,且有些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的患者應避免使用葡萄糖胺。

雖然關節退化無法完全治癒,但透過改變日常生活習慣,有助減少對關節的負擔,例如:

遠距離行程中,定期休息,約每20至30分鐘休息一次
減少上下樓梯的頻率
選擇低衝擊的運動,如單車、游泳或太極
維持健康體重,減少關節負擔

不同的藥物有不同的注意事項,建議向社區藥劑師詢問,了解最適合自己的藥物和生活建議。

(以上内容由合作夥伴藥健同心聖雅各福群會社區藥房提供)

東區居民如想約見鄰近社區藥劑師,可以到訪以下社區藥房:

藥健同心聖雅各福群會社區藥房

地點︰北角英皇道383號9樓 (北角港鐵站B1出口)

查詢︰21168836

WhatsApp:59816947

https://wa.me/85259816947

 

參考資料:

Arthritis Foundation. https://www.arthritis.org/diseases/osteoarthritis
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-Osteoarthritis. https://www.who.int/news-room/fact-sheets/detail/osteoarthritis/

 

 

Read More »

失眠與你

充足的睡眠好重要,會幫助我們恢復體力及思考力。睡眠可增進細胞的修復,並讓身體得到適度的休息,以消除一天下來的疲勞感。另外,睡眠更可以幫助個人整合白天所吸收的資訊,強化記憶功能,並協調學習的能力。因此擁有良好的睡眠,才能擁有健康的身心,並使工作能力保持在最佳狀態。

許多人在睡得差、不夠睡的日子,都會用「失眠」形容自己。但到底何謂失眠?要去到程度才算「有問題」或需要介入或尋求協助?

 

根據「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」第五版(DSM-5)的定義,失眠的徵狀包括難以入睡、難以維持睡眠、及早醒而不能再次入睡。若上述任何徵狀於一星期內出現三次或以上,並維持三個月或以上,及患者因這些睡眠問題感覺困擾及影響生活、工作、社交等,即為之有「失眠症(Insomnia Disorder)」。 另外,世界衛生組織 (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, ICD-10) 對失眠有以下的定義:

難以入睡/維持睡眠狀態,睡眠質素差
睡眠問題每星期至少三次,至少持續一個月
經常想着睡眠問題所帶來的影響
患者有明顯睡眠問題困擾及影響其日常生活

不同的學者及文獻對失眠有不同界定。失眠可大致上分為難以入睡型、不能持續沉睡型、睡醒後自覺不能恢復疲勞型、及早醒型四種。

 

養成睡眠的衛生可助對抗失眠,以下便是睡眠衛生的重點:

養成有規律的睡眠習慣,定時上床、起床和不可賴床
減少白天睡覺
每天在日間作適量運動,但避免臨睡前進行劇烈運動
營造一個舒適的睡眠環境,例如選用合適的寢具、保持睡房內光線暗淡、寧靜和溫度適中
臨睡前不可過餓或過飽
睡前應避免喝太多水
熱奶類可幫助睡眠,但喝咖啡、茶或含酒精的飲品則有助提神
睡前可做些放鬆精神的活動,如閱讀、聽音樂、做鬆弛練習
如遇到未能解决的難題、試把它們寫在紙上、告訴自己明天再去處理、然後上床睡覺
盡量不要在床上看書、閱報、看電視或聽收音機和音樂
躺在床上二十分鐘仍未能入睡,就必須起床,並離開睡房,待真正有睡意時才再入睡房上床睡覺,期間可做些放鬆精神的活動
無論當晚的睡眠質量如何,每天都要定時起床

如以上方法都不能令你安睡,應及早看醫生,接受合適的幫助及治療。

 

參加資料:

賽馬會樂眠無憂計劃. https://jcsleepwell.cuhk.edu.hk/sleep/disorders
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. https://www3.ha.org.hk/cph/imh/tc/mental-health-info/1/1/5/insomnia

Read More »

禍從口入- 幽門螺旋菌

幽門螺旋菌(Helicobacter pylori)是一種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存在的病原體,特別是在亞洲地區,其感染率較高。這種細菌主要寄生於胃壁的黏膜層,並能夠在酸性環境中生存。幽門螺旋菌的感染往往無明顯症狀,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可能引發一系列胃部疾病,包括胃炎、胃潰瘍,甚至與某些類型的胃癌有關聯。在香港,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曾受到幽門螺旋菌的影響。

幽門螺旋菌的傳播途徑主要包括受污染的水源、唾液及未熟的食物。在亞洲,由於家庭和朋友之間共餐的習慣,這種感染的風險進一步增加。

預防幽門螺旋菌感染:

注意飲食衛生:

   – 確保飲用水的安全,避免飲用未經處理的水源。

   – 食用徹底煮熟的食物,特別是肉類和海鮮。

   – 避免生食或未經消毒的食物,特別是在不衛生的環境中。

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:

   – 勤洗手,尤其是在用餐前和使用衛生間後。

   – 避免與他人共用餐具、杯子和食物,特別是在家庭成員中有幽門螺旋菌感染的情況下。

保持環境衛生:

   – 確保廚房和餐具的清潔,定期消毒廚具。

   – 保持居住環境的清潔,避免蟲害和其他污染源。

定期健康檢查:

   – 對有消化不良、胃痛或胃潰瘍病史的人,定期進行幽門螺旋菌檢測。

   – 及早發現感染並進行治療,能有效減少傳播風險。

良好的衛生習慣,是重要的預防措施。

 

 

Reference:

helicobacter-pylori-mandarin-2021.pdf
中大公布全球首個幽門螺旋菌流行病學大型分析 揭全球44億人感染 亞洲包括香港逾半人口為帶菌者 – Press Releases – News – Faculty of Medicine,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.

Read More »
Skip to cont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