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健康資訊

肥胖症

世界衛生組織已將肥胖列為「疾病」。若脂肪含量超出標準,就是肥胖。肥胖症更是與多種疾病息息相關。

我患有肥胖症嗎?

1.身體脂肪百分比
肥胖是指身體的脂肪過多。身體的脂肪含量既有性別上的差別,也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有變化。一般而言,男性的脂肪含量應在12%至19%之間,女性則為25%至32%*。水中量重、皮脂厚度、磁力共振都可用於量度脂肪量,然而這些方法操作複雜,難作臨床應用。

2.身體質量指數 (BMI)
臨床上,我們可以用身體質量指數 (body mass index, BMI) 作為身體的脂肪含量的估計。而醫學上的研究也顯示,BMI和以磁力共震等方式量度出來的脂肪含量,有著密切的關連。

身體質量指數(BMI)可估計身體中的脂肪量,其計算方法如下:

身體質量指數(BMI) = 體重 (公斤) ÷ 身高 (米) ÷ 身高 (米)
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0年亞太區體重指標指引,成年人的體質指數應按如下劃分︰

3.腰圍

身體質量指數 過輕 正常水平 過重 肥胖I級 肥胖II級
BMI (kg/m2 <18.5 18.5-22.9 23-24.9 25-29.9 ≥30.0

 

肚內脂肪對身體的影響尤為顯著,肚內脂肪的積聚我們稱之為「中央肥胖」,腰圍則成為中央肥胖的指標。根據世衛2000年亞太區體重指引,中央肥胖即:

 

理想腰圍

男性 女性
少於 90厘米

(35.5吋)

少於 80厘米

(31.5吋)

肥胖對健康的影響

肥胖會增加患上一些慢性疾病的風險,包括高血壓、心 臟病、高膽固醇、糖尿病、腦血管病、膽囊病、骨關節炎、睡眠窒息症和部分癌症(乳癌、前列腺癌、結腸直腸癌及子宮內膜癌 ) 。

 

肥胖的原因

肥胖的成因眾多,包括飲食習慣、運動量不足、家族遺傳、藥物副作用等,但多與不良生活習慣有關。成功減肥的首要條件,是製造能量上的負平衡,不外乎控制吸收的熱量,或增加消耗的熱量。簡言之,即從飲食和運動入手。

體重控制概念

減輕體重 熱量吸收 < 活動消耗
保持體重 熱量吸收 = 活動消耗
增加體重 熱量吸收 > 活動消耗

 

從日常生活控制肥胖症

  • 減肥飲食十大要點
  • 減少熱量攝取,並增加活動量,製造熱量負平衡
  • 多選蒸、焗、炆、灼、上湯、烤等低脂烹調方法,減少煎炸及獻汁(例如:白汁、葡汁、咖喱汁)
  • 選擇低脂肉類及代替品,每餐最多進食3両肉份量(相等約3隻廣東麻雀牌或成人手掌心大小),如瘦肉、雞鴨(去皮)、魚、豆腐等
  • 增加膳食纖維攝取,多選含蔬菜的菜式或另加灼菜或上湯浸菜,每餐進食最少半碗蔬菜
  • 避免飲用過量酒精及高熱量飲品
  • 飲食八分飽,不要勉強吃清剩下的食物
  • 餐前避免過餓
  • 進食時多咀嚼,切忌狼吞虎嚥
  • 避免過量點餸菜
  • 外出用膳宜選「有營食肆」,多選「蔬果之選」及「三少之選」

 

資料來源:

(Hong Kong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 (HKASO), https://www.hkaso.org)

Skip to content